“相互保”只是商業保險的一種補充,不是保險產品“拼多多”
前段時間,“相互保”的橫空出世,截至目前,參保人數已超過2000萬。螞蟻金服推出“相互保”后,京東也推出“京東互保”。不過,上線僅一天即宣告下架。
“相互保”是將具有相同風險保障需求的人團結在一起,以共擔風險的方式為會員提供健康保障的互助共濟機制。
對于“0元”門檻的“相互保”,很多人總覺得撿了一個大便宜:反正先不付錢,操作又如此簡單,幾乎是免費拿一份保險,何樂不為?
而它的出現,也引發熱議。
相互保和重疾險
哪個性價比高?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了一篇文章《注意!“相互保”不是保險產品“拼多多”》。
文內對“相互保與傳統商業重疾險相比,性價比如何?”這一問題進行了解答。
仔細計算價格,很難說哪種更便宜。
“相互保”對外宣傳,“救助一人不超過一毛錢”,概率游戲下,回避了其作為一份保險銷售給消費者的價格。
保費計算方式是,參與者的每期分攤理賠金額=(當期公示通過出險案件總保障金額+10%管理費)/公示時成員人數,單一案例的分攤金額封頂為0.1元。
價格的關鍵在于發病數據。發起方稱,年人均保費可能在100-200元之間。
不過有精算師指出,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計算,其遠遠超過這一數字,不同精算師設定不同參數給出的數據多在400-800元之間。
不過以上僅為測算,還要看實際理賠數據。作為對比,市場上保額為60萬的1年期重疾險價格多在300元左右。
同時,文章還作出了提醒,“相互保并非保險界的‘拼多多’”。人多有折扣,就算參與者眾,只要發病概率變化不大,個人承擔的費用仍是一樣的。
還有一些人在測算價格后,發現最后的費用可能會很高,以及存在停售無法續保的可能,從而認為這是一個“坑”。
在實際理賠數據出現前,很難判斷“相互保”與傳統重疾險“孰貴孰賤”,但這對于消費者言,從保障需求和保障內容上,并不能取代同類型的商業重疾險,只作為一種補充。
圖/視覺中國
相互保是重疾險的補充
對此,業內多位專業人士曾發聲,相互保并不能代替重疾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
相互保更多是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整個保險行業教育用戶,提升大眾健康保障意識,最后擴大行業發展空間。
對于還沒有配置重疾險的年輕人,可以先加入相互保,如果已配置了重疾險,加入相互保相當于多了一份保障。
但僅有相互保遠遠不夠,還需配置期限較長、保額較高的重疾險,此外,還可以購買一份醫療險,解決醫療費實報實銷的問題。
此外,螞蟻金服保險事業群總裁尹銘也表示,相互保跟傳統的重疾險絕不是替代關系,而是一種補充和前期用戶教育的過程,讓更多人重視保險的作用,提升保險意識。

實現價值轉型
嚴控行業風險
誠實 專業 負責
嘉誠保險 歡迎你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