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理賠的人工智能化趨勢
近年來,“金融科技”Fintech的口喊得熱烈,眾多的企業投入到Fintech的建設當中,使用先進的AI技術來改造傳統流程,而在保險行業,和金融一樣,產業鏈中存在著大量的數據和重復性的人工勞作,急需被科技的力量拯救。
金融業和保險業雖然有很多相似之處,可對于人工智能的應用方向不一定要照搬。在保險產業鏈上,保險理賠或許是最適合人工智能的一環。在保險行業中,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市場、銷售方面的成本,其實在理賠上,保險公司要付出更多的人力和精力。
那么人工智能可以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車老師認為:方法有很多。
1、圖像識別技術
圖像識別很可能會成為在保險行業應用最多的技術。最基本的,可以通過人臉識別、證件識別(還包括不屬于圖像的聲紋識別)等等方式進行身份認證。更重要的,圖像識別還可以處理非結構類數據,比如將筆跡、掃描/拍照單據轉換成文字,對視頻、現場照片進行分類處理等等。
2、NLP技術
處理過圖片之后,展示出的文字信息就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來加快處理速度,并彌補員工自身在專業知識上的不足。
據稱日本保險公司Fukoku Mutual Life Insurance從2017年1月起,用IBM Watson取代了34名人身保險賠付專員。Watson可以將醫院提供的病歷、診療記錄進行掃描,利用NLP技術對這些復雜的資料進行提煉和處理,讓員工騰出手來處理關于賠付的其他事宜。
3、深度學習技術
通過深度學習技術對已有的數據進行挖掘,也可以帶來很多驚喜。比如在車險騙保中,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投保人伙同維修機構,夸大、虛構維修費用。而保險公司往往自己都擁有大量的理賠案例,結合維修機構費用的變化規律,利用深度學習技術可以挖掘出一套動態的定損模型。當客戶提出報銷修理費用或為客戶定損時,可以參考算法模型給出的結果,對于那些明顯高于算法結果的,再加入人為核查。
4、大數據挖掘
如果說以上幾種方式只是減輕了保險理賠中的一些重復性工作,但對于第三方大數據的挖掘和應用,可能會給保險行業帶來本質上的變化。
比如車險查勘定損過程中,如果保險公司可以獲取車載GPS系統,就能獲知車主的車速、駕駛時長甚至是出發地和目的地,從而輔助判斷故意碰撞的可能性。
在未來,或許保險公司可以獲得外賣、生活服務平臺的數據,發現你天天不是半夜點炸雞外賣,就是在外面大吃大喝,微信運動常年墊底。那么保險公司是否有權利不接受你的健康險投保?又或者,保險公司獲得了你的社交網絡數據,發現你熱愛飆車,或者是個技術糟糕的司機,他們是否有權力為你限定車險投保額度?
總的來說,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正在逐步深入的影響著保險行業和我們的生活,在2017的埃森哲調查發現,有一個普遍的觀點:“ 保險高管們認為,人工智能(AI)將在未來三年大幅改變他們的行業”。車老師將與各位保險人一起,持續關注和參與到這場智能變革中來。
拼博丨超越丨合作丨行動
保行天下,讓保險更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