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保險的十大誤解 你中招了沒有
中國人對保險似乎有種天然的誤解。從上個世紀保險傳入中國開始,“一人做保險,全家不要臉”就成了中國消費者對保險從業人員的普遍評價。此后,由對從業人員的認識到對整個保險行業的認知,不得不承認,保險最初的營銷確實影響乃至制約了自身的發展:比如銷售人員層次良莠不齊,刻意誤導消費者購買分紅險,保險條款解釋不清楚等就常常遭人詬病。
其實,經過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兩個完整規劃周期,保險業自身的發展水平已經有了很明顯的提升,保險市場體系、業務結構也更加完善,保險在社會保障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眾對于保險的認可程度也在不斷攀升。
反觀我們身邊,有人面對保險仍舊是嗤之以鼻的態度,另外卻有人已經將自己十分之一的年收入投資保險。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人們對保險如此大的差異呢 ?
1、保險等于忽悠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是說好不說壞的,而保險偏偏提前把種種風險掰開揉碎了跟你講清楚,這就讓很多人感到忌諱。在這樣的國情下售賣保險,銷售只能用一種消費者更容易接受的說辭——實現儲蓄作用,達到銷售的目的,但往往買了保險,就很難再把錢取出來了。
但是現在,保險的真正價值和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讓保險公司分擔每個人未來生活中那些無法預知的風險。
2、我還年輕,平常身體很健康,不需要單獨購買保險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從去年年底刷爆朋友圈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到我們每個人身邊,平常身體越是健康的人,往往一得病就致命的例子卻屢見不鮮。雖然說買保險不能避免我們生病或是發生意外,但至少可以保障你在意外發生的情況下,你所在家庭的整體生活水平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年輕人工作壓力大、應酬也比較多,承擔了越來越重的家庭責任。我們在感慨和吐槽的同時,有沒有想過用保險來分散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呢?所以,盡早購買一份適合自己的保險,比如說重疾險,年紀越小支付費用越低,何樂而不為。
3、經濟壓力大,實在沒有買保險的預算
可能不少小伙伴都有這樣的經歷:工資發下來之后,也基本上都有歸宿了。房貸車貸信用卡花唄……還完它們也就基本上月光了,根本沒有其他的預算支出。
但你要了解,對于現代都市人來說,保險已逐漸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了。可支配收入高的人只是買的品種相對比較多、保額更高一些而已。所以,這可能就要求你重新分配自己的收入,畢竟保險的花費平均到每天,也許就是兩串烤雞翅的價格,但它帶來的好處卻是巨大的。
4、先考慮給孩子買保險,大人不著急
很多人接觸商業保險都是從給孩子上保險開始的,出于對新生命的愛護和重視,他們自然認為小孩子更有買保險的必要,所以首先考慮的就是給孩子買什么保險。
但仔細想一想,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才是最需要買保險的人,在現代家庭中,夫妻雙方越是都被保障,家庭才會越穩定。保險的本質其實是種經濟補償手段,稍微思考一下,就明白買保險的正確順序是先大人后小孩。
5、通脹那么厲害,將來拿到這些錢又有什么用?
物價水平不斷攀升,很多人認為現在投入保險一大筆錢,到哪天真的用到了,拿到手里的錢跟當初投保時能夠買到的商品卻不能同日而語,似乎不如放在其他領域內更有價值。
但事實呢?貨幣貶值是一件我們任何人都沒辦法左右的事情,但是買保險的錢會貶值,放在銀行的錢一樣會貶值。真正可怕的不是貨幣的貶值,而是我們身體的貶值和賺錢能力的貶值,如果在貨幣貶值之前,風險已經來臨,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6、我曾經買過保險,不需要再買了
隨著保險行業不斷規范和發展,保險產品的種類也在不斷推陳出新,以滿足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比如為孩子買保險,就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年齡段制定不同的投保策略。很多人都不了解的教育金,其實就是不錯的教育投資方式。
人生各階段需求不同,就需要不同的保險保障,一張保單是遠遠不夠的,更不要提現如今大多數人的保險連現階段的需要都無法滿足。
7、單位福利好,不需要再買保險
很多公司為了增加自身的競爭力以吸引優秀的人才,除了為員工上繳必要的“五險一金”外,還另外為他們投保了商業保險,于是很多人就認為萬事具備不需要自己再操心保險事宜了。
其實,單位福利再好,對個人而言也是受施于人。我們可能不會非常清楚的去了解那些商業保險的用途和后續理賠事項,甚至在自己離職之后,就不再享受這些保險內容了。所以,從自己的需要出發,了解和挑選一款保險更為重要。
8、采用低杠桿策略投資保險
有些人會認為買保險是一件特別bug的事情:因為懷著不希望自己某一天能夠兌現某些保險條款的心情,又需要每年投入進去很多錢。于是,有的人不免就會采用一種低杠桿策略,用降低保費的方式減少每年的投入。
事實上,買保險最重要的是杠桿越高越好,通俗來講就是花最少的錢,能獲得的理賠越高越好。雖然罹患重疾的概率較低,但是假如不幸發生了,需要花費的金額也會非常高。我們投保時除了要考慮治療疾病的費用,還要考慮治療過程中因為無法工作而導致的收入損失。
9、以前買保險的時候感覺拿回來的錢太少了
前面提到過,因為一些歷史原因,人們曾經習慣將保險作為一種投資渠道,過分強調它的收益屬性。從獲利的角度來判斷保險產品,失望的概率必然也是很大的。
事實真相是,投資保險最應該看重的是它提供的保額是否能保證風險發生能提供足額的保障才對。
10、僥幸心理作祟,相信“倒霉的那個人不是我”
我們似乎都有一種僥幸心里,看到別人遇難,暗中慶幸那個人不是自己;面對未知的風險,也堅定認為踩中地雷的那個人不是自己。
但是,我們都無法對自己生命做出預測不是嗎?大環境下,生與死的概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50%。當我們感慨世事無常的時候,不應該將自己置身事外,而應該想一想如果有一個不那么好的遭遇,會給自己和親人造成多大的傷害?當你了解到保險的本質,你就會知道購買保險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了。
——轉自大成網